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:世界經濟里的“中國風景”怎么看——當前中國經濟問答之八
新華社記者于佳欣、任軍、唐詩凝
在世界經濟舞臺上,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,經濟運行態勢備受矚目。
前三季度經濟增速4.8%;新設外資企業數量繼續增長;10月,消費增速明顯回升,貨物貿易較快增長,市場信心得到提振……有亮點暖意,有韌勁闖勁,在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,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版圖中的一道獨特風景。
中國經濟在當前和未來將為世界作出哪些貢獻?一個把握大勢、立足優勢、不懼風雨、堅定向前的中國,正在以實際行動給出答案。
(一)
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一季度開局良好,二三季度壓力加大后,10月以來各項經濟數據回升明顯。
多家外資機構給予積極評價,并分析原因主要是: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,相關部門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,特別是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、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及提振資本市場政策加力,疊加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推動,中國出現諸多指標顯著改善的積極跡象。
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印證了這點:11月,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在景氣區間上行,擴張步伐有所加快;10月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上月加快1.6個百分點,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6個月回落后首次回升,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回升幅度達到或超過3個百分點……
數據的回升并不容易,釋放了經濟向好的暖意,為中國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注入更多信心,也有力回擊了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。
《南華早報》刊文指出,中國推出一系列經濟措施后,主要在華外國投資者看到了消費支出回升、資本獲取更加便利以及更深層次變革帶來的機會。
中國經濟向好的增長態勢不僅體現在一個個數字中,更體現在車間里的機器轟鳴,市場中的熱鬧喧囂,建筑工地上的熱火朝天,港口里的繁忙景象。
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,3700多米的岸線上,萬噸巨輪靠滿泊位,橋吊忙碌裝卸各色集裝箱。前三季度,這一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8.3%。
放眼全國,從一個個細節中可以感受經濟的活力與溫度:在吉林、新疆等地,高漲的冰雪消費吸引世界目光;在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,中外采購商絡繹不絕;在陜西榆林,府谷府州機場建設如火如荼;在重慶,滿載汽車零部件和日用品等貨物的第10萬列中歐班列上個月發車,于12月3日抵達德國杜伊斯堡……
“風景”里,有消費回暖,有產業向新,有綠色低碳,有開放合作。
橫看成嶺側成峰。讀懂大國經濟,既要看形,更要看勢,用不同鏡頭、從不同角度觀察,會有更加立體、全面、客觀的認識——
拉長時間軸看,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超126萬億元,約為2014年的2倍,2004年的近8倍。
用“顯微鏡”看,聚焦增量,對于中國這樣規模的經濟體來說,5%左右的經濟增量,相當于一年增長一個中等經濟體。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多年保持在30%左右。
用“廣角鏡”看,放眼全球,在世界經濟增速連續放緩的背景下,三季度,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2.8%,歐元區和歐盟均同比增長0.9%,中國經濟增速為4.6%,同主要經濟體相比仍位居前列。
用“望遠鏡”看,著眼潛力,10月份,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.4%,明顯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;前三季度,以“新三樣”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繼續保持兩位數高增長……一系列向好態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根基。
無論從總量、增量還是質量看,中國經濟都是世界經濟中令人矚目的存在。
11月15日,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中指出:“中國出臺了一系列重磅改革舉措,將有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,有充足信心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,繼續發揮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作用。”
有外媒評價稱,隨著中國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顯效,消費信心和企業投資意愿將逐步提升,且更多國家也將感受到這些政策帶來的外溢效應。
前路并非坦途。但回顧中國經濟發展歷程,無論是國際金融危機,貿易保護主義,還是全球疫情沖擊,中國經濟都在一次次風雨洗禮中砥礪前行,以實際行動讓“中國經濟崩潰論”一再崩潰。
踏遍青山,歷經崎嶇,才能領略“中國風景”之珍貴。
(二)
“中國風景”背后的密碼是什么?
中國經濟的硬實力和韌實力——這是中國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底氣,也是為全球經濟持續注入確定性的基礎。
中國獨有的制度優勢,成為攻堅克難穩中求進的根本保障。
今年以來,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、沉著應對,科學決策、果斷出手,及時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,打出一套“組合拳”。
外媒稱,這是近年來中國力度最大的經濟調控措施,不僅應對眼前挑戰,更是通過結構性調整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。
科學的宏觀調控、有效的政府治理,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。
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,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·雅克評價:“這一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、全局性、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,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。”
中國突出的供給優勢,成為打造全球產業鏈上不可替代位置的堅實支撐。
不久前舉行的第二屆鏈博會上,美國蘋果公司展覽牌引人注目:蘋果的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超過80%在中國生產。首次現身鏈博會的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·庫克表示:“沒有中國的這些合作伙伴,我們就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。”
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,在全球價值鏈各行業上下游十大關鍵節點中,中國主導的關鍵節點數量約占一半。
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角色為何如此重要?
這里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,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;這里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、高速公路網,擁有世界級港口群;這里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、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……
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稱,中國對全球價值鏈的價值不可估量。
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,成為抵御外部風險沖擊的厚重基石。
1天,24小時,平均超過2.7萬家企業誕生,超過8萬輛汽車下線,超過350億元商品在網上售出,超過3億個包裹快遞寄送……中國市場的魅力有目共睹。
第七屆進博會上,超180家企業和機構成為“全勤生”,更高的成交額、更多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,折射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。
從2012年的年產1.3萬輛,到2018年年產達百萬輛級,再到2024年11月14日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,中國新能源汽車“跑”出的這條“加速度”弧線,正是中國大市場“量”和“質”的優勢相輔相成的生動寫照。
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,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…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,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到如此大的規模,內需將是中國更可靠的增長來源。
中國創新驅動的活力與勢頭,為拓展發展新空間、開創合作新機遇增添更多可能。
不久前,禮來、輝瑞、拜耳等8家知名國際醫藥企業在北京新設研發或創新機構,其中,大多為跨國藥企業務版圖中的“北京首個”“中國首個”。
《經濟學人》網站刊文稱,中國作為世界研發實驗室的作用日益增強,很多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已成為創新的搖籃。
這是中國特有的人才紅利: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,具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,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10年上升了18位,是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。
“從市場規模、消費能力和創新能力來看,幾乎沒有其他地區能夠代替中國市場。”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認為,對企業而言,中國市場是消費市場,也是創新基地。
盡管一些外媒不時炒作所謂“在華外資撤離”“中國產業鏈外遷”等言論,但不少企業兜兜轉轉,最終還是選擇中國。
中國何以能產生“搬不走的產業”?
企業投資乃長遠決策,搬走一家企業簡單,搬走一條產業鏈、乃至一個生態系統卻非易事,很多東西無法復制。
“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、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、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、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”——習近平主席深刻闡釋中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持續前行的底氣。
中國貿促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,近五成受訪外資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吸引力上升;近兩成受訪外資企業計劃在華增資,環比上升2.07個百分點。
躬身入局者最能“耳聰目明”洞察市場,跨國企業真金白銀的投入、充滿信心的表態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(三)
12月1日起,中國給予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%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。
外媒稱,當其他國家提高貿易壁壘時,致力于開放的中國正在免除對數十個最不發達國家的關稅,顯示了其致力于國際合作的決心。
世界眼中的中國故事里,“發展”是永恒主題,“機遇”是關鍵詞匯,“共贏”是不變態度。
今日之中國,秉持開放共贏理念,正在以自身發展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力量。
放眼海外,中國的5G技術為多國通信與移動互聯網提供支撐;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投資設廠,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和稅收;中國建立起高效的太陽能裝備、電動汽車等生產制造體系,有效降低世界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本……
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專家費迪南德·杜登赫費爾說:“以前德國工程師教中國人如何造車,如今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,中國車企給德國車企帶來很多啟發。”
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認為,到2040年,通過中國和世界其他經濟體的彼此融合,將有望創造22萬億至3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,相當于全球經濟總量的15%到26%。
今日之中國,正不斷深化改革開放,敞開懷抱與全球共享中國機遇。
“中國將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,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”“積極擴大自主開放,將推動電信、互聯網、教育、文化、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”“中方歡迎各方繼續搭乘中國發展快車,同中國經濟共同發展”……近期的一系列國際外交場合中,習近平主席多次宣示中國開放立場。
今年以來,中國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;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;允許在9地試點設立外商獨資醫院……加速邁向制度型開放的步履鏗鏘。
幾個月前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,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,就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出系統布局。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稱,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自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,也將為世界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。
今日之中國,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,不斷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,為世界提供更好國際合作平臺。
在大洋彼岸的秘魯,中秘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重大項目——錢凱港正式投入運營,自此,中秘間單程海運時間縮短至23天。“拉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貿易和發展,而中國愿同我們合作。”秘魯前駐華大使胡安·卡洛斯·卡普納伊表示。
同150多個國家、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合作文件;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RCEP)全面生效;主動對接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》(CPTPP)和《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DEPA)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;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……
中國深知,世界好,中國才會好;中國好,世界會更好。
美國《巴倫周刊》網站日前發表文章稱,“中國衰落不可避免”一直是西方盛行的中國敘事,但那些不看好中國的人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站錯了隊。
去中國!而非“去中國化”——讀懂中國經濟“風景”,聰明的投資者會作出明智選擇。
不懼風雨,迎難而上。在世界經濟的坐標系里,一個邁向高質量發展、愿與世界分享機遇的中國,一定能開辟更加美好的前景。
設計:欒若卉、吳夢桐
新華社國內部出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