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用心用情守護一庫碧水 鏡觀·回響丨“小水滴”守護“大水井” 時光相冊丨一泓清水,南北情長 專訪丨讓中國人喝上好水 專題丨南水北調通水十周年
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,要求加強運行管理,深化水質保護,使之不斷造福民族、造福人民。
今年8月13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者的回信中強調,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、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,保護好水源地生態環境,確保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”,需要人人盡責、久久為功。
多年來,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的湖北省十堰市,將守水護水當作頭等大事,建成空、天、地智慧監管體系,建立健全長效護水機制,帶動更多人自覺守水護水節水,形成了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。
丹江口大壩(11月30日拍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環境治理,水清山綠環境更美
【“庫區水更清了、山更綠了、環境更美了,我很欣慰。”——習近平】
十堰市生態環境局張灣分局副局長趙勇每天晚上睡前必做的一件事,就是打開手機,查閱當日地表水分析報告。“下雨沖刷、管網破損、儀器故障都會影響監測結果。”他說,“一旦收到異常反饋,我們必須在最短時間查清處置。”
丹江口水庫六成以上水域面積和七成以上庫岸線都位于十堰市境內。穿城而過的犟河,全長50.2公里,包含趙勇的責任河段。
漫步犟河邊新整修的游人步道,聽著潺潺流水聲,感受著清新濕潤的微風,不禁心曠神怡。人們很難想象,眼下這條“公園河”,多年前還是一條“臭水溝”。
山城十堰曾是東風汽車總部所在地,屬于“先有廠、后有城”,不同年代的職工樓、農村自建房擠在犟河兩岸。多年來,自建房沒有管網、老職工樓的管道被泥沙掩埋堵塞,住得久了,大家只覺犟河水體愈發黑臭。
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三年,是十堰市“不讓一滴污水進入河庫”目標的集中攻堅期,雨污分流勢在必行。“許多建筑的圖紙早已遺失,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。”趙勇說,大家想到一個辦法:在明渠里投放乒乓球,再到河道里等“球”順水流出,就可得知水流的起點和終點。遇到放不進乒乓球的狹窄口子,就換用紅墨水或小泡沫。
在十堰市,類似犟河匯入漢江最后到達丹江口水庫的大小河流,共有189條。基層干部們硬是“手腳并用”,繪出了全市流域管網圖,基本摸清現狀底數、污染源頭,形成用地布局圖、產業布局圖、綠色基礎設施圖,以“小河清”保障“大河凈”。
10月30日,丹江口市水庫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在進行視頻巡查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近年來,每當收到水質預警,趙勇都會第一時間帶隊,在大大小小的涵洞、支溝里,一邊彎腰扒開灌木雜草,一邊找污染源。
“這一條是雨水管道,直接通河道。那一條是污水管道,通往下游的污水處理廠。”趙勇指著穿過河床的兩條管道說,“小河凈,大庫才能清,雨污分流是清水北送的保障。”
現在,智慧護水的“天羅地網”成了趙勇的幫手。依托丹江口水庫水質保障數字平臺,2000公里給排水管網、30多萬個涉水城市部件全部上圖,環保、農業、水利、城管等部門實現信息互聯互通,發現情況第一時間預警,通知相關部門第一時間處置。“現在巡檢更精準省心了。”他說。
守水護水收獲喜人成績:據統計,今年以來,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及以上標準,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6項達到Ⅰ類標準,全域水質達到歷史最好水平,“天然水質檢測員”桃花水母頻頻現身。
志愿服務,自覺守水護水節水
【“帶動更多人自覺守水護水節水,攜手打造青山常在、綠水長流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,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。”——習近平】
“現在出來清漂不用帶水,用瓶子往船下一舀,就可以喝。”清漂船迎風出航,水面泛起陣陣漣漪。55歲的“小水滴”清漂志愿者張緒春不時用工具撈起水面枯枝。“在我負責的10公里庫岸線上,巡檢一趟得兩個小時,漂浮物主要是一些枯枝敗葉。”他說。
家住丹江口市均縣鎮關門巖村的張緒春原本是漢江上的漁民,靠在水庫網箱養魚為生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,張緒春等庫區漁民響應號召交船退漁。后來,他成為一名庫區清漂員,并加入了丹江口市“小水滴”志愿服務聯合會。
10月28日,清漂志愿者在丹江口水庫進行清漂作業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走進“小水滴”志愿服務聯合會展廳,志愿者照片掛滿整整一面墻,張緒春的照片也在其中。據統計,“小水滴”注冊志愿者有近20萬人。而近些年,十堰相繼孕育了250個社會志愿服務團體參與“文明河流”建設,帶動廣大群眾開展垃圾撿拾、水面漂浮物清理等各類守水護水志愿服務活動。
“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,我們感到非常振奮。報名志愿服務的人更多了。”張緒春說,“還有很多北方的志愿者,不遠千里來加入我們哩。”他口中的北方志愿者,指的是京堰節水愛水護水志愿服務聯盟,包含69支志愿者服務隊伍、7800多名志愿者。
今年66歲的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小河屯村村民賀玉鳳,就是該聯盟成員之一。近一年來,賀玉鳳先后4次到十堰開展護水活動。“在這里我真切感受到,守護這庫清水有多不容易。”她說,“這是我們每天喝的水,更應該好好保護。”
綠色發展,解決生態環境問題
【“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,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,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,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。”——習近平】
“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是一體兩面的關系。”湖北鑫資再生資源集團董事長趙津龍說起“行業經”,滔滔不絕。
在十堰市房縣循環經濟產業園16家企業中,鑫資集團旗下企業占了14家。“來房縣前,我琢磨循環產業已經有幾年了,從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中,能夠看到國家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決心。”趙津龍說。
在鑫資集團旗下一家子公司的拆解車間里,復印機、打印機、微波爐等廢舊小家電堆積如山,等待被拆解、分流、提煉,最終變廢為寶。“我們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設立了5317個回收點,每天約有1500噸廢舊小家電被送到這里。”趙津龍表示,循環產業上游穩定、成本可控。以此為依托,制銅、制鋁、塑料產業蓬勃發展。
12月5日,在房縣循環經濟產業園,工人正在制鋁車間作業。新華社記者 宋立崑 攝
在鑫資集團下屬銅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,趙津龍指著環保設備介紹,煉銅產生的煙氣通過管道,先進入5米深的沉降池,把煙氣中的金屬顆粒留在水中用于二次冶煉。余下的氣體通過二次燃燒、脫硝脫硫,將資源“吃干榨凈”,剩下的水蒸氣經環保檢測后排放。
“我們的生產設備一般只占總設備的三分之一,其他都是循環和環保檢測設備。這樣做,不僅減少了固體廢物的產生和處理成本,還提高了銅的產出率。”他說。
房縣循環經濟產業園開建前,房縣還是一個深度貧困的農業縣。“肩負守水護水的使命任務,決定了全縣致富不能有任何‘門檻低、見效快’的念頭,必須扎實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。”房縣縣委書記謝曉鳴表示,截至11月,園區已實現260億元產值,預計創造年稅收20億元。同時,園區每年節約礦產資源約300萬噸,減少廢物排放約500萬噸。
為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,十堰市先后拒批高能耗、高污染的重大項目100多個,淘汰燃煤鍋爐392臺;關閉遷建企業561家,淘汰水泥、鋼鐵、紙漿等產能300多萬噸;每年永久性減少稅收22億元。
“總書記的回信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指明了方向。”十堰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,丹江口庫區肩負著守好首都及北方1.08億人民飲水安全、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,“我們將堅持保護就是發展,確保‘一泓清水永續北上’”。
領銜記者:惠小勇
記者:李偉、宋立崑
策劃:張曉松
統籌:王薇、周文林
新華社國內部出品